第十四师昆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统筹优化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师市创建成果,团结带领各族职工群众在奋力谱写师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旋律。
用重要思想“培根”,筑牢思想根基。加强教育培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抓手,纳入师市党校主体培训班次,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展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干部54期3321人次。依托“师市季宣讲+团场月宣讲+连队周宣讲”机制,组建“石榴籽”宣讲团,培育“古丽花”巾帼宣讲队,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宣讲活动748场次、覆盖17.64万余人次。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打造4所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试点学校,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定期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弟子规”书法比赛、“我爱学国家通用语言”故事讲述比赛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感悟中国精神、领悟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在师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用共同体意识“铸魂”,丰富形式载体。广泛运用“传统媒体+民族团结”“互联网+民族团结”等形式,先后通过兵团和师市主流媒体发布专栏报道、视频彩铃、公益短信等60万余篇(条),在师市机关单位电子显示屏、公交出租车LED顶灯高频次播放主题标语,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引领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打造“一馆一基地”(师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馆、二二四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先后在昆玉景观河、时代广场、城区主干道等位置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公园1个、民族团结示范街1条,制作灯箱广告180个、民族团结标识物60个、花草牌150个,一批外观简洁大气、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团结主题设施成为城市“打卡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可见、可感、可学。
用文化认同“融情”,深化精神内涵。推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举办“民俗社火闹新春”“彩灯扮春”“汉服换装秀”等活动12场,开设书法、剪纸、器乐等兴趣小组20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各族人民心中。丰富基层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承办中央歌剧院《文化进万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有佳音》2场昆玉专场音乐会、举办“昆玉腔调·以潮制燥”金秋音乐节、“沙海新兵杯”越野跑、公益惠民电影节等活动,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加强兵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建立“沟通联系、宣传互动、文化互通、文明共创、文艺交流”5项机制,开展兵地文化交流活动15场次,与周边35所地方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41次、参与5100余人次。
用文明风尚“正行”,促进文明进步。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入选“中国好人”15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兵团道德模范6人、兵团好人5人。用好老兵精神宝贵财富,举办兵团沙海老兵节系列活动和“传承·发展”首届老兵精神学术交流研讨会,挂牌成立老兵精神研究会,不断丰富老兵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党建引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6个、站49个,培育“寻访老军垦”等服务项目46项、打造“周末学堂”“邻里守望”等品牌25个,组建志愿服务队158支,开展志愿服务473场次,进一步巩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融”的导向,坚持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各连队(社区)充分利用“昆仑山下古丽花”调解室搭建沟通桥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到各族职工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