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代麦西:祖孙三代人的护边故事

发布时间:21年02月03日 信息来源:北塔山牧场党建办 编辑:宋富瑞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北塔山牧场党建办供稿

    北塔山牧场地处新疆奇台县境内、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全长126千米。相比六师的其他团场,北塔山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着装统一、步伐整齐划一的民兵和护边员,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护边员两人一组,手持装备、高举国旗,牵着护边犬昂首挺胸地走在边境线上,是北塔山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护边员主要由当地的哈萨克族职工群众组成,代麦西,这个28岁的哈萨克族姑娘,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兵团人来说,维稳戍边是一份光荣的职责使命,而对于代麦西来说,这更是她一家人子孙三代的信仰。

1969年,代麦西爷爷胡热马赞·努日阿斯勒到了北塔山牧场畜牧三连,从此开始了一边放牧,一边戍边的生活,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当时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夏天的北塔山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可到了冬季,总是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山风吼叫,寒气逼人。护边巡逻路上多是险山陡陂、泥沙草潭,常有狼熊等野兽出没,今年75岁的热马赞每每回忆起当年的光辉岁月,都会留下激动的泪水。

1990年,畜牧三连血气方刚的青年塔布斯·热马赞,也就是代麦西爸爸,接下了热马赞·努日阿斯勒手中的接力棒,和他的同志们组成了边境护边小分队,开始了他的护边生活,他说:“最艰苦的时候,在冬天被冻得身子发麻,常常累得快要跌倒,但是达到界碑时的那种喜悦,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2018,代麦西毅然辞职回到北塔山牧场加入护边员队伍,之所以放弃城市舒适的工作回到这里,除了照顾家里多病的老人之外,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家族五十年的护边事业,继承祖孙三代屯牧戍边的光荣使命。来到执勤房第一天,代麦西国语流利、善于学习特点给执勤房的干部和护边员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积极学习,她很就熟悉了护边员的各项工作。除了完成每天的步巡、车巡、视频巡逻等任务,她还主动负责起汇报应答的工作,在上级单位调度、巡查时,她声音洪亮,对答如流,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

在相对单调、枯燥的执勤房生活中,代麦西服从管理,团结同志,是每个带班干部都抢着要的“好帮手”。虽然要完成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已经很是辛苦,但她每天还能抽出时间为大家做一手可口的饭菜。在每天的国语学习过程中,她流利的双语也为带班干部和其他护边员提供了很多帮助。有的护边员家里有事,需要其他护边员换班代班,她都很爽快的答应。她总是说自己还没结婚,除了照顾老人,还有大把的时间,帮助一下家里有事的护边员是应该的。代麦西踏实勤恳、乐于助人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各位领导、同事的肯定。2020年,代麦西已连续三个季度被牧场武装部评为优秀护边员

工作之余,代麦西加强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她有着三十年党龄的母亲教导她:想要更好地履行工作任务,光是国语好还不行,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修养。休息期间,她积极参与连队各项活动,参加连队组织的各项学习和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疫情期间她主动报名担当疫情防控志愿者,用双语播报疫情防控知识,职工群众提供志愿服务,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北塔山、哈语叫做巴艾特克,哈萨克语意为牺牲自己的地方。这里有山没有树,有沟没有水,但这里有着可敬、可爱、甘于奉献的护边员们。这里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代麦西只是北塔山几百名护边员中的一个代表。护边员们苦中作乐,筑起了一道军民一心的钢铁长城,他们身上现的正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这将激励着每一个北塔山人,在这片偏远但炽热的土地上,砥砺前行。